传感器产业链日益完善 克服壁垒将厚积薄发
人们为了从外界获取信息,必须借助于感觉器官。而单靠人们自身的感觉器官,在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以及生产活动中它们的功能就远远不够了。为适应这种情况,就需要传感器。因此可以说,传感器是人类五官的延长,又称之为电五官。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世界开始进入信息时代。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而传感器是获取自然和生产领域中信息的主要途径与手段。
传感器行业的产业链
随着我国工业领域的不断发展,物联网也被大规模运用于传感器领域。根据传感器类型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温度和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图像传感器、光传感器、位置传感器、重力传感器等。其中,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
国内智能传感器市场中,本土企业竞争力较弱,跨国公司占据了87%的市场份额。不过,中国智能传感器产业生态也趋于完备,设计制造,封测等重点环节均有骨干企业布局。我国传感器的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并逐渐形成以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沈阳和西安等中心城市为主的区域空间布局。我国已有1700多家从事传感器的生产和研发的企业,其中从事微系统研制、生产的有50多家。同时,传感器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工业自动化、农业现代化、航天技术、军事工程、机器人技术、资源开发、海洋探测、环境监测、安全保卫、医疗诊断、交通运输、家用电器等。
我国传感器的发展壁垒
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的底层和前沿,对物联网产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专业化程度欠缺
传感器的设计涉及的专业领域繁多,技术囊括了多种学科、理论、材料和工艺知识。所以好的传感器的研发需要全方面的专业型人才。而我国目前正面临着人才匮乏、研发成本不足、企业恶性竞争激烈的情况,导致我国还没有突破传感器一些共性关键技术。并且由于我国企业技术实力的落后,行业发展规范尚未形成,导致我国传感器产品不配套且不成系列,重复生产、恶性竞争的现象的多发,使得产品可靠性较差、低端偏移较为严重,产业化程度与品种和系列不成正比,只能长期依赖国外进口。
企业也可以采用高效率的专用设备和专用工艺装备,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比较高,工人易于掌握操作技术;可以按对象专业化组织生产,有条件的可以组织流水生产线,编制标准作业计划,实行严格的生产控制。
2.资金制约产业发展
我国对传感器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导致传感器企业税费负担过重。传感器产业技术含量较高,人才、技术密集,开发成本大于其他行业,企业负担过重,在同等高科技中享有税收等政策较少,企业规模小,各项产业政策扶持条件适应性不够,难于获得项目资金支持。
且传感器企业长期受到进口产品冲击,市场公平性秩序混乱和壁垒太高。成熟领域配套市场长期被国外垄断和挤压,导致国内企业在生产规模、品种、质量、价格上缺乏竞争优势,市场反应速度、个性化服务能力不足,缺少规模效应和拉动作用。
传感器产业化发展不能单单从发达国家获取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需要制定出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和战略性政策予以扶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激励中小企业发展专业性强、有特色、有特长技术的产品,鼓励并推动中小企业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打造良好的传感器产业生态环境,创建中国国际传感器产业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形成行业资源优势互补,促进产学研结合,创造上下游整合契机,必将是传感器发展的必经之路。
(文章来源:仪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