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形象,实现国产仪器仪表逆袭之旅
在我国,仪器仪表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摸爬滚打,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市场格局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大量“洋品牌”也逐步进入我国仪器仪表市场,凭借技术的垄断和优异的产品质量,在中国市场备受青睐,同时也大面积挤压了国产仪器的生存空间。
带来生机的鲶鱼效应
著名的鲶鱼效应是刺激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竞争中的激励机制,同时也是刺激行业发展的一个手段。挪威人爱吃活的沙丁鱼,但沙丁鱼在运输的过程中大多因窒息而死。有一位渔夫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放进了鱼槽,使得沙丁鱼四处游动,保证了沙丁鱼的存活。
对于中国仪器仪表市场来说,进口仪器仪表的进入就相当于是混入沙丁鱼内的鲶鱼。多年来,为了保护和推动国产仪器仪表的发展与进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扶持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鼓励国产仪器的出口,保护国产仪器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在仪器行业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2015年,“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仪器设备统一招标采购”公告显示,总采购金额是2.8亿人民币,其中国产仪器设备只占2.2%。成都质检院采购1142万仪器设备,100%采购进口产品。这两个例子常常被业内人士拿来调侃国产仪器现阶段面临的处境。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时间非常宝贵,在一个项目上耽误太多的时间就意味着已经跟不上行业内科技发展水平。因此,灵敏度、精确度、稳定性等性能作为科学仪器工作中的重要指标,科研人员不会去浪费太多的时间去对仪器进行测评。因此,宁愿花大价钱去购买进口仪器仪表,也不愿意将实验的时间浪费在技术可能不成熟、质量或许不过关的国产仪器仪表之上。
千百年来,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粮食等产品永远都是出口世界的,没有任何国家的产品能够与我们相媲美。但近几百年来,闭关锁国的政策让中国落后于世界,“洋货”一次又一次的将国货甩在了身后。虽然近年来国内科学仪器仪表行业飞速发展,在技术层面与外国产品的差距也越来越小,但是细看屡受排挤的国产仪器仪表,究其原因,怕不是技术而是市场。
速度决定市场,实践也决定市场
多年前,施一公先生回国任清华大学生科院院长之时,购置了当时世界上最新最高端的美国FEI公司生产的300KeV“Titan”型号冷冻电镜,也是亚洲第一台高端冷冻电镜。不久,清华又购置两台Titan型号冷冻电镜。至此,清华大学共拥有7台电镜。到目前为止,说起亚洲的冷冻电镜,都会想起清华大学,都会记得施一公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间,中国的发展速度令世界为之侧目,但中国制造的质量却依然是国内产品中一大诟病之一。近年来国产仪器不断加强创新,不断推出新的专利产品,试图用技术撕掉这个贴在国产仪器身上的标签,但效果却不敢恭维。
从起步阶段就已经落后于国外仪器的国产仪器,加之从前生产技术的薄弱,“产品质量差”这一个贴在国产仪器身上的标签越来越难撕下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国产仪器仪表要真正的突出重围,突破可靠性这一扼制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应用验证或许是最好的钥匙。
2017年12月28日,在国产检测仪器设备质量提升与应用推广会上,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王新会长表示:“要实现中国制造的大国向中国制造的强国迈进,离不开国产检测仪器设备的质量提升,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些事情来验证、评价、提高国产仪器的质量。”早在2013年,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与北京市科委共同创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开启了国产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的勇敢尝试。致力于推动国产科研仪器仪表从创新成果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工作内容由“创新端”向“市场端”的拓展。
创新,是近年来非常热的一个词汇,不论是仪器仪表行业还是其他行业,都将创新捧上了神坛。创新成果如何应用于实际?如何让创新成果真正实现为市场服务?这都是被忽略的问题,但又是非常现实的问题。现阶段,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科研水平并不落后于世界,但要真正实现国产仪器仪表的逆袭,重点是要让市场重塑国产仪器仪表的形象。
(文章来源:仪器仪表网)